“别荒”,让心灵在乡村找到归宿
(资料图片)
闽侯白沙镇唐举村荒地整治带动乡村振兴
夏日的风穿过竹编屋子,水光潋滟的池塘中荷花盛开,眼前的景象让人想象不到,6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废多年的芦苇地。
位于闽侯县白沙镇唐举村无人问津的这片荒地,汇聚着一片志同道合、心怀理想的人,他们做着乡村振兴的事业,让乡村“别荒”。
营地里的大片荷塘。记者 林双伟 摄
荒地大改观 村庄变了样
芦苇地毗邻闽江边,依山傍水,虽然荒废多年但地理位置得天独厚。眼看着其他村的乡村振兴做得如火如荼,带动了村里的产业和人气,唐举村党支部书记江华也想为村子做点什么。于是,他带领着村党支部的党员和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,挨家挨户做工作,说服村民们把土地流转出来。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后,江华把别荒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罗春亮请进村,开始了他们的乡村振兴实践。
“别荒”,是别荒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罗春亮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初衷。“别荒村、别荒家,别荒地,这样农村才不会‘空心’,乡村振兴才可持续。”经过数十人大半年的努力,这片露营地已粗具规模:营地旁荷花满塘,“护河爱水、清洁家园”行动“扮靓”了水岸,一座座翠绿的竹房子点缀在青山绿水间,荒地“摇身一变”成为乡间诗意栖居地。
露营地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研学团队,带旺了村里人气,也为村里的老人们提供了一处绝佳的活动场所。“夜晚露营地的灯光很漂亮,每天晚上都有很多村民来这里散步、聊天。”江华对记者说,露营地不仅成了村民们的后花园,还带动了村里的就业。“每当营地开展团建、研学活动时,都会请村民们来这里做卫生,做锅边、油饼等小吃,解决了一些村民的就业问题。”
技术入了股 手艺有收益
来到露营地,记者看到竹匠、木工、泥瓦匠等工种的17个手艺人集聚在“别荒”,为露营地“添砖加瓦”。
“我就是隔壁村的人,今年来到‘别荒’做竹艺,每天过得很充实。越来越旺的人气也让我看到了乡村发展的希望。”今年59岁的竹编手艺人金水,在别荒露营地实现了自身价值,做起了他最喜欢的竹艺,让他感到自己的传统手艺在现代社会也能“闪闪发光”。
“让志同道合的人们用技术入股,这就是‘别荒’的运营模式。”罗春亮对记者说,手艺人们直接将产品“变现”:山里采来的竹子在匠人们的巧手下直接变成竹工艺品,莲藕在这里被直接加工成藕粉,用糯米和麦芽纯手工制作麦芽糖,这些纯天然的产品将在露营地“百业农家”商店售卖,同时在研学项目中加入传统手工艺的课程,有利润后给手艺人进行分红,让手艺人们安心在这里“守艺”。
别荒露营地的竹编大堂是由绰号“元大头”的竹编艺人设计并与团队花费2个月做成的。“元大头”是一名来自四川宜宾的90后小伙子,在竹海里生长的他对竹子有特别的感情。“像我们这样的竹编手艺人要全国各地跑,在一个地方待不了多久。‘别荒’为我们提供了吃和住,也愿意帮助孩子在福州入学,我想把妻儿一起接过来在这里安家落户。”“元大头”说。
资源可持续 乡村有奔头
竹桌子、竹屋子、竹地板,别荒露营地是一片竹子的世界。在露营地的竹编大堂中,一棵大香樟树的树冠穿过屋顶生长,树干成了支撑竹编大堂的天然“地基”,成为别致的景观。
“当时我们就提出要‘不挖、不砍、不填’进行乡村振兴,”江华告诉记者,搭建露营地的竹子全都就地取材来自闽侯山林,在建设过程中树木一棵没有砍掉,完全利用大自然本身建造,做到了不挖地、不填方,与自然和谐共处。
乡村振兴不仅要自然资源可持续,还需要人才资源的可持续。利用福州大学城的“智慧”,罗春亮邀请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生来到“别荒”,研发智能微耕机。“福州山多的自然条件注定不能用大型农机设备耕种,因此我们提供场地和部分资金,邀请大学生们因地制宜做科研,设计一款微耕机。”罗春亮告诉记者,学生们的科研热情很高,目前正在设计图纸,设计好后就准备实施。
福建省艺术职业学院影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方婉鑫也被“别荒”独特的运营理念吸引过来,和同学们一起“驻扎”在露营地,拍一部展现乡村振兴的纪录片。“我就是闽侯人,‘别荒’的建造理念非常原生态,这里还有很多老手艺人和年轻手艺人,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手工艺的延续。”方婉鑫对记者说,希望通过纪录片的镜头,让大家看到她的家乡还有这样一块田园诗意的地方。
关键词:
Copyright 2000-2021 by www.jiaoyu.hzdx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邮箱 : 435 226 40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