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资料图】
近日,在黟县渔亭镇汪村村水稻种植基地,几台高速水稻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,所过之处,一片片新绿在田野里蔓延开来,整齐有序、间隔适中的秧苗在阳光下焕发着勃勃生机。汪村村是渔亭镇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,域内耕地达到1535亩,粮食产量每年稳定在25万公斤以上。
为进一步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,近年来,汪村村成立汪村种植专业合作社,统筹利用乡村振兴衔接、选派村集体经济扶持等各类资金70余万元,整村流转土地630亩,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途径。经过近两年的发展,合作社已经与农户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。“以前我在家附近打零工,收入比较少还不稳定。现在我担任合作社的农田管理员,既有工资收入,又有土地流转费,每年增收2万多元。”村民李信村乐呵呵地说。
劳动力少、农业技术水平不高、机械化程度低、农产品销售困难以及资金短缺等一度成为制约黟县农业发展的因素。对此,黟县积极发挥资源优势,从村企合作、创意运营等多方面着力,加快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,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抱团发展”,破解堵点难点。
走进碧阳镇丰梧村朴蔓农场,映入眼帘的是休闲蔓廊,内有咖啡厅、清吧、书吧、茶吧等。休闲蔓廊前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坪,有帐篷、秋千、蹦床等休闲娱乐设施。不远处的萌宠乐园里,养殖了梅花鹿、苏格兰高地牛、柯尔鸭等。
朴蔓农场是2021年丰梧村引进外来资本建设的休闲农业项目,是集农业、生态、经济、社区循环共生的农业休闲综合体。通过打造农业示范区、工厂区、休闲观光区,这家农场走出了一条智慧农业、乡村旅游、观光采摘、休闲体验、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农旅服务等三产融合的发展路径。
“我们采取种植、加工、体验、销售全产业链运营模式,并以支付租金、发动务工、流转土地等方式,带动集体经济增收、群众共同致富。目前累计聘用本村劳动力从事临时用工13000余人次,平均每人增收18500元左右,并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9万元。”农场负责人庄东营介绍。
近年来,黟县抢抓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机遇,积极探索“两山”转化路径,推进乡村运营试点,实施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试点,通过市场逻辑、资本力量、平台优势,促进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收。
“去年来,我们全面完成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,整县推进乡村运营机制创新试点,在全市率先出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施意见和方案,全县66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4300万元、增长13%,其中50万元以上强村达37个。”县农业农村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值班编辑:胡晓苗
关键词:
Copyright 2000-2021 by www.jiaoyu.hzdx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邮箱 : 435 226 40@qq.com